廉政要闻

在四川脱贫攻坚发布会上 彭清华书记深情讲述这些故事

9月9日上午,

国务院新闻办在成都举办

四川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

这也是国新办目前唯一一场

在北京以外举办的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

1599633182220994.png

国新办这场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会上,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深情讲述两个故事,

涉及一个人和一群人。

一位带着患病母亲驻村的第一书记、奋战在大凉山的26对“夫妻档”帮扶干部……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四川扶贫干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的无怨无悔和拼搏实干。


一个人:

这位第一书记带着母亲驻村扶贫

这位带着患病母亲驻村扶贫的干部,是凉山州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第一书记刘骥。

刘骥的母亲曾碧仙,患糖尿病10多年,之前一直与女儿生活在西昌。2015年,单位选派她到特合村任第一书记,照顾母亲的责任落到丈夫身上。2018年5月,刘骥的婆婆被查出腰椎结核,丈夫照顾不过来两位70多岁的老人。刘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母亲接到特合村,一边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边照料患病母亲。

刘骥原本认为,照顾母亲可能多少会让自己工作有所分心,不曾想,从城里搬进农村的母亲,立即成为驻村工作队的“编外人员”,反而替村里的扶贫干部分忧解难。

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房前屋后,建有微田园。刚搬进新家时,村民们都不愿意打理这块土地。“光秃秃的一片,跟新房新路不搭。”刘骥为此多次走访劝说村民,请他们把这块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蔬菜或者花草,但响应者寥寥。

女儿迟迟没办成的工作,在曾碧仙手里,成了。

“我妈刚来时就相中了这块土地。”刘骥说,母亲曾碧仙到村里后就没闲着,翻土、撒种,在房前屋后种满青菜、香菜、莴笋等。在曾碧仙的带动下,村民们都在微田园里种上了蔬菜。


一群人:

26对“夫妻档”帮扶干部在凉山见证爱情

“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在凉山。”这是在凉山州的帮扶夫妻们爱的宣言。

在昭觉县博洛乡的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中,有一对“夫妻档”任萍莉和韩鸿宇引人注意。川报观察记者 杨树 摄影

在喜德县冕山镇中心小学任教的邓建华和张小芳夫妇,是26对夫妻中年龄最大的,1989年参加工作,已经在讲台上站了30年。目前,邓建华教4年级数学,张小芳教2年级语文。

授课之外,检查卫生成了夫妻二人的常规动作。为让同学们养成保持个人卫生的好习惯,邓建华经常提醒他们打扫环境,看到实在脏得不行的孩子,拉过水盆帮他们洗手洗脸。“一学期下来,我带的班级环境是最好的。”

同是90后的蒋超和肖泓玲,去年1月2日,领了结婚证。平时驻村帮扶,肖泓玲住在山上,只有居住的地方有手机信号。每天入户帮扶前,肖泓玲都要在房间里给蒋超发一条短信,怕对方联系不上自己而担心。

夫妻携手相伴,并非都是岁月静好。2018年7月12日,蒋超一行人坐面包车进村。车行到半路抛了锚,蒋超自己留在车内把方向盘,其余人帮忙推车。

众人正在推车,由于下雨湿滑,车辆突然向盘山公路外侧翻了将近三分之一。

下面就是悬崖,掉下去必将车毁人亡。就在这一瞬间,车内的蒋超狠打了一把方向盘,才把面包车给拉回来。站在车外的肖泓玲当场吓得说不出话,“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曾经的担惊受怕,如今谈起来风淡云轻。蒋超夫妇将婚期定在明年,一是因为现在脱贫攻坚工作繁忙,抽不开时间;二是因为肖泓玲所在村今年退出贫困村,到时脱贫、结婚可谓双喜临门。小两口约定在婚礼上播放脱贫攻坚工作照,是最有意义的纪念!


国新办专场发布会上

70余张照片向世界讲述脱贫奔康四川故事

在发布会会场——成都西郊金牛坝的金牛宾馆俱乐部,一场《脱贫攻坚看今朝—四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掠影》展览深深吸引了中外记者驻足了解。

1599633581623177.png

1599633588815160.png

展览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线,以“家”“业”“医”“学”“扶”五大版块,通过70余张精彩生动的图片和系列详实数据,向世界讲述脱贫奔康的四川故事。


“悬崖村”飞人拉博:

下钢梯上楼梯,“飞”入新生活

“这个小伙儿真帅!”一张彝族小伙儿摆POSE自拍的照片,吸引了多位外媒记者的眼球。

小伙儿名叫莫色拉博,照片中的他正站在新家的阳台上,举着手机自拍,他的身后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旁边一张照片,则是他和家人在屋里沙发上的合影,笑逐颜开。

拉博来自“悬崖村”——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过去,村民走出大山需要攀爬800米悬崖、13级218步藤梯,后来滕梯换成了钢梯。

由于普通人下山一般需要两到三个小时,而拉博最快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所以他有个“悬崖飞人”的称号。近些年,随着各种帮扶力量进入“悬崖村”,拉博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悬崖村”的变化,这位昔日的放牛娃如今成了小网红。

今年5月,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启动搬迁。拉博和全村80多户贫困老乡下钢梯、上楼梯,搬进了安置点新家,从此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墙房和烟熏火燎的日子,“飞入”新生活,“一步跨千年”。

近年来,搬进新家的远不止拉博一家人。四川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让全省136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住进了新家园,过上了好日子。

吉好也求乔迁记:

开起小卖部,还会自己写名字

土坯房前合影——搬家——打扫新房——新房前合影,四张简单的照片,勾勒出吉好也求一家的乔迁新居后的幸福生活。

1599637066486496.png

吉好也求一家在旧家前合影。

1599637112513932.png

新家前留影。


展览讲解员说,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牵挂过看望过的吉好也求等彝族贫困群众。

吉好也求是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第一批搬迁脱贫户。熟悉吉好也求的参观者看着照片,都说吉好也求这几年变胖了,他和家人们的笑容也更灿烂了。

三河村位于凉山腹地平均海拔2520米的彝族聚居地,为深度贫困村,道路泥泞,交通阻塞,村民们分散居住在昏暗低矮的土坯房里,循环往复着祖辈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吉好也求和家人生活多年的土坯房不到二十平方米,人进去要弯着腰,里面摆放着四张床,还有烧火煮菜的火塘,既是堂屋,又是卧室,还是厨房。

改变,从2018年开始,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151户贫困户、204户非贫困户将整体搬迁。2019年2月,吉好也求一家也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点新居。

如今,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吉好也求开始琢磨着如何让日子过得更红火。“沙发、电视、洗衣机、电冰箱都有了,家里还开起了小卖部,买了一辆三轮车。”吉好也求给算了一笔账,去年全家通过养牛、养鸡、养蜂、打工以及经营小卖部,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吉好也求家几个孩子也都进入学校学习,女儿吉好有果一有空就教他写汉字。“我现在能认识和写自己的名字了。”吉好也求说

“花椒大姐”吉克:

大红袍花椒,让新生活“麻辣”起来

手托大红袍花椒,凉山州美姑县农作乡的吉克大姐的笑脸图,感染现场的许多参观嘉宾。

吉克大姐来自农作乡甲谷村。甲谷村家家住的是茅草房,人畜混居、漏雨漏风,村道泥泞难行,连牲畜都不愿走。原因是:没地方“找钱”。

产业基础弱,靠天吃饭,即使有好东西也藏在深山无人知。以花椒产业为例,甲谷村一带日照丰富,很适合种植花椒,所产花椒粒大、色红、香味纯正,品质颇为优越独特。

但以前村里老一辈村民没文化没技术,再加上好产品产量不高,走不出大山,不能为村民脱贫奔康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了破解类似甲谷村的产业困境,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一村一品”,甲谷村受益于此,发展起花椒、核桃、山羊等产业,实实在在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已有2000多株花椒,年收入年收入100万以上,带动户均收入4000多元。

如今,甲谷村成为了凉山州五个“三新”示范村之一,村民们依靠勤劳双手,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美好愿景。

首位藏族女地铁司机肖芳:

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很多时候,一人就业就可以实现全家脱贫,这个藏族女孩就是典型代表。”循着解说员的引导,参观者把目光定在一张图片之上。

图片中的女孩名叫肖芳,来自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是我国第一位藏族地铁女司机。而在肖芳成为地铁司机前,因为家庭变故,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外出打工的她,曾经也因没有技能和知识而吃了很多苦。

肖芳说:“是‘9+3’免费教育计划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的生活肯定不像现在这样。”

2009年,我省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是其中一项。甘孜州首批300名藏族学生有幸进入5所职业学校学习,肖芳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肖芳以优异的成绩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之后,经过学校推荐和面试,肖芳和10位同学一起被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录用。

全国首位90后藏族地铁女司机、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省人大代表……如今,肖芳凭借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教育扶贫仍在继续。截至目前,全省扎实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已惠及24万名学龄前儿童,在民族地区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888个、招录“9+3”学生12025人。

走出大山的凉山娃:

今年6名凉山学子考上清华北大

在众人的围观下,一位穿着校服的男孩正用笔在一张卡片上书写。“他在写什么呢?”参展者来了兴趣,再细看,男孩身后的横幅上印有“清华”二字,茅塞顿开。

男孩名叫孙川,是凉山州冕宁县的考生,今年他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使在大城市,考上清华尚且不易,在条件落后的大凉山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参观者纷纷感叹。

孙川出生在冕宁县惠安镇迫夫村,母亲是一名小学代课教师,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在孙川的房间里有两张小床,书架上摆满了书,书架旁还有两摞厚厚的学习资料。在母亲李远慧眼中,儿子一直很努力,回家除了帮家里干活,就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照顾弟弟妹妹。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前几天,孙川还在工地上打工。他说,打暑假工主要是想减轻家里的负担,“爸爸妈妈挺辛苦的,我想自己做点事,赚点大学学费、生活费,为爸妈减轻负担。”

“以前在他们这儿不要说考清华北大,就连大学生都出不了一个。”讲解员说,今年凉山一共有6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如今,山里的孩子也能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6岁藏族女孩的一封信:

扶贫干部温暖脱贫奔康路

“王叔叔,谢谢你的关爱,你就要离开了,我非常难过……”展览上,一张小女孩写的信的照片让参展嘉宾动容。

这是康定市甲根坝乡亚弄村6岁小女孩卓呷给驻村干部王雷写的一封信。卓呷是贫困户单珍珠玛的外孙女。“2018年4月,卓呷以为驻村干部王雷要离开,所以很用心地写了这封信。”讲解员说。

2017年3月,王雷被电子科技大学选派到亚弄村任第一书记,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与村干部一起深入群众家中“摸穷根”。他常常选学生放学在家的时间,带上学生一起走访。

把附近的贡嘎雪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王雷帮助下,单珍珠玛自筹2.1万元、电子科大投入14.4万元对其住房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了全村第一个“藏家乐”。

此后,学校又支持建设了4个“藏家乐”。在示范项目带动下,全村现在已有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0户人参加进来。他还推动村里将50万元产业资金入股贡嘎西坡旅游开发公司,每年分红4万余元。

2018年3月,王雷驻村期满,但彼时亚弄村还剩1户6人还没有彻底脱贫,王雷主动申请延期,继续留在亚弄村奋战。在他的推动下,液晶电视机、抽油烟机、沙发等11类物资捐抵亚弄村。他常常下地帮助村民干活,村民都热情地称呼他为“伴儿”。

变化,卓呷记在心中。她在信中写道:“王叔叔,谢谢你的关爱,你就要离开了我非常难过,你是一个很优秀的书记,你要加油,考更好的书记,我爱你。我在学校星期三看见你了,我非常不想要你走。”

王雷看了这封信说:“意外之余,我很感动,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

王雷只是无数一线扶贫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全省有5.9万多名驻村干部常年扎根基层,他们有的带着儿女去驻村,有的“轻伤不下火线”,为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编辑人员:陈浩文


】【打印繁体】【关闭】【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国务院新闻办在蓉举行四川脱贫攻.. 下一篇:抗疫先锋 忠诚卫士 致敬在抗疫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