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

特写 | 祖孙三代守护红军烈士陵园

发布时间:2020-09-30 09:04:16 来源: 字体大小: 分享至: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就在这里,有一家人用他们的忠诚默默地守护着陵园,一代又一代……他们就是王建刚老人一家。

  “大家好,我叫王建刚,是住在这儿附近的一位老百姓……我为什么几十年在陵园里守护呢?这要从我的父亲说起……”近日,陕西省汉中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一行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68岁的王建刚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微党课。

  王建刚说,1932年末,红四方面军来到通江时,他的父亲王成现虽然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但内心十分崇拜红军,一心想加入红军。在多次申请下,王成现参加了儿童团,经常给红军站岗、放哨、送信,给伤员熬药。1935年4月的一天,王成现奉组织指派前往距王坪70公里外的毛浴送信。等赶回来时,部队已经离开王坪好几天了。没能跟着红军一起走的王成现便留守在王坪,成为最早的守陵人。

  自从红军走后,王成现就一直守护着烈士陵园,烈士们坟前的一片落叶、墓碑旁的一根杂草,都被他清理得干干净净。即使到了晚年不能下地走动了,王成现依然对烈士陵园的守护工作念念不忘,经常严肃地对儿子王建刚说:“孩子,我老了,走不动了,你要经常来这里给先烈们打扫打扫,他们是我们的大恩人。”

  1980年,王成现去世后,快30岁的王建刚便依照父亲的嘱托,承担起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他每天清晨先到陵园打扫后,再去地里做农活,一天都不落下。

  1982年12月的一天,一场吊唁令王建刚记忆深刻。那天,几十名红军老兵来到烈士陵园,列队站在烈士墓碑前,齐声大喊“兄弟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们了!”老兵们不断地呼唤战友们的名字,反复擦拭着墓碑,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就像针一样扎进了王建刚的心里。随后老兵们每人端起一杯酒,依次倒在烈士墓碑前。“恨不得替代战友牺牲!”老兵们眼中流露的深情,让王建刚突然明白了父亲守护烈士陵园的初心。

  42岁时,在家做农活的王建刚不小心手脚受伤,虽然从此落下了残疾、行动不便,但他每天坚持要去陵园里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做的,有什么是他能做的。

  2017年11月,通江县成立大巴山干部学院分校后,王建刚成为学院微党课的主讲人之一。两年多来,他结合自身守陵的经历以及亲眼所见的红军亲人万里寻亲的感人事迹,讲出了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而奋斗的理想热度,讲出了他们理想信念的高度和对未来世界理性思考的深度,对每一位聆听者都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王建刚不仅为来访者讲述红军故事,还教大家唱红军歌曲。听过他讲解的不仅有干部、群众、学生,还有革命先烈的后代。在他平缓而充满力量的讲述中,一个个聆听者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如今,随着王建刚的年纪越来越大,加之身患残疾,他将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交给了小儿子王均培,并叮嘱儿子要将红军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代又一代,王建刚一家三代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红军烈士陵园,更是进行着一场红色文化的精神接力,守护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美德。”人们如是说。

  在王建刚一家的影响下,每逢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居住在王坪村以及周边的群众都会来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给孩子们讲述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撼动人心的红色故事……


责任编辑:【打印繁体】【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观察 | 动起来的中国 风景独好 下一篇:以案为鉴丨90后会计何以走上犯罪..